液氮真空管道使用指南,操作规范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,浏览量:33


一、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
液氮真空管道主要由内管、外管、真空夹层、支撑结构及阀门组件构成。内管多采用奥氏体不锈钢(如 304 或 316 材质),具备优异的低温韧性,可耐受 - 196℃液氮的长期冲刷;外管选用碳素钢或不锈钢,起到机械保护和密封作用。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真空夹层(真空度≤10⁻³Pa)是核心绝热结构,通过消除空气对流和降低热传导,使冷损率控制在 0.5W/m 以下。支撑结构采用低导热系数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(GFRP)或聚四氟乙烯材料,间隔 3-5 米设置一组,避免形成冷桥。阀门组件包括低温截止阀(工作温度≤-196℃)、真空隔离阀及安全阀(整定压力 0.2MPa),确保介质输送的可控性与安全性。
二、操作流程规范
  1. 预冷操作
  • 启用或长期停用后,需进行梯度预冷。先打开管道末端的放空阀,通过旁路阀引入少量液氮(流速≤0.5m/s),使管道温度从常温逐步降至 - 100℃,此阶段持续 1-2 小时。
  • 当外管表面温度稳定后,调节主阀开度至 30%,继续降温至 - 196℃,期间密切监测管道伸缩量(每 10 米允许大伸缩 50mm),通过补偿器吸收热胀冷缩应力。
  • 预冷过程中产生的冷气需通过专用排气管引至室外,禁止直接排入密闭空间。
  1. 充装与输送
  • 液氮充装时,系统工作压力应控制在 0.1-0.15MPa,流速不超过 2m/s,避免湍流引发管道振动。
  • 开启阀门需遵循 “先开后关” 原则:先缓慢打开上游阀,待压力稳定后再开启下游阀,关闭时顺序相反,防止水锤效应。
  • 输送过程中每小时记录一次进出口压力、温度及流量,当温差超过 5℃或压力波动 ±0.02MPa 时,需停机检查。
  1. 停运与复温
  • 短期停运(<24 小时)可保持系统保冷状态,关闭主阀后保留旁路微开,维持管内正压(≥0.05MPa)。
  • 长期停运需彻底排空液氮,通过干燥氮气(露点≤-40℃)吹扫管道 3 次,每次吹扫压力 0.2MPa,持续 15 分钟。
  • 复温需自然升温,禁止使用热风或蒸汽加热,避免内外管温差过大导致变形。

液氮真空管道

三、维护保养要点

  1. 日常巡检
  • 每日检查外管表面温度(正常应接近环境温度,局部异常低温提示真空失效)、阀门密封面有无结霜,以及补偿器位移量是否在允许范围。
  • 每周用氦质谱检漏仪检测真空夹层泄漏率,泄漏率应≤1×10⁻⁹Pa・m³/s,超标需重新抽真空。
  1. 定期检修
  • 每 6 个月拆卸阀门组件,用无水乙醇清洗阀芯,更换老化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垫,涂抹低温硅脂后复位。
  • 每年进行真空度复测,若真空度降至 10⁻²Pa 以下,需开启真空抽气口重新抽至额定值。
  • 内管每 2 年进行壁厚检测,奥氏体不锈钢壁厚减薄量不得超过原始厚度的 10%。
  1. 故障处理
  • 真空失效:表现为外管大面积结霜,需立即停运,排查泄漏点(重点检查焊接接头和阀门法兰),补焊后重新抽真空。
  • 阀门卡滞:多因结冰导致,可通过电伴热(功率≤50W/m)缓慢解冻,禁止强行启闭。
  • 补偿器损坏:若发现波纹管变形或焊缝开裂,需更换同型号补偿器,更换前需测量管道实际位移量以匹配补偿量。
四、安全注意事项
  1. 防护要求
  • 操作时必须佩戴耐低温手套(耐温≤-200℃)、护目镜及防寒服,禁止赤手接触管道低温部位。
  • 检修区域设置 “低温危险” 警示标识,配备氧气检测仪(报警阈值 19.5%),通风不良处需安装强制排风系统(换气次数≥10 次 / 小时)。
  1. 应急措施
  • 皮肤冻伤:立即脱离接触,用 40℃温水(禁止热水)浸泡患处 15-30 分钟,严禁揉搓或使用热源直接烘烤。
  • 氮气泄漏:迅速撤离人员至上风向,关闭上游阀门,待泄漏停止后强制通风 30 分钟以上,确认氧气浓度≥20.9% 方可进入。
  • 管道超压:若安全阀起跳,应立即打开放空阀泄压,检查压力异常原因(如阀门误操作、热交换失控),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。
  1. 禁止事项
  • 严禁在管道上进行焊接、切割等明火作业,如需动火需先排空液氮并氮气置换(氧含量≤0.5%)。
  • 不得用硬物敲击真空夹层外壁,防止破坏绝热层或引发泄漏。
  • 禁止将管道用于输送液氮以外的介质(如液化天然气、液氧),避免材质不相容导致腐蚀或爆炸。
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范,可有效保障液氮真空管道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,其使用寿命可达 15 年以上。操作中若遇复杂技术问题,建议联系专业低温管道服务商进行处理。

本文链接地址:http://www.mvecryoge.com/2010.html